分享到:

新干县界埠利农商洲枳壳苗木基地优质枳壳苗,中花吴茱萸苗,单叶蔓荆子苗,黄栀子苗,覆盆子苗,黄精苗,脐橙苗,粉防己苗,油茶苗等各种小

联系资料

新干县界埠利农商洲枳壳苗木基地
所在地区:
江西省 吉安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796*******
传真号码:
暂无
联 系 人:
李友春
移动电话:
1837*******
电子邮箱:
暂无

85后小伙子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枳壳苗

发布于:2019年04月01日 来源:www.fuhai360.com
[摘要]85后小伙子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枳壳苗,为什么小伙子会选择返乡创业呢?创业为什么会选择种植枳壳苗呢?关于这点我们跟着吉安枳壳苗批发基地一起来了解其中缘由吧!

85后小伙子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枳壳苗,为什么小伙子会选择返乡创业呢?创业为什么会选择种植枳壳苗呢?关于这点我们跟着基地一起来了解其中缘由吧!

枳壳苗批发

春忙时节,走进东兴区石子镇车星村,蜿蜒起伏的山峦上,一望无际的给乡村铺上了绿毯子。
这里,正是东兴区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该基地负责人邹方文从十几岁便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做中药材生意,父子俩在历经三次失败后,24岁的邹方文身背300多万元巨债,开始自谋生计。他从最基层的药店小工做起,积累中药材生意经验,在短短两年里,不仅还清了全部债务,还挣得身家千万。
创业小有成就后,邹方文先后在东兴区同福镇和石子镇选址,创办了一家中药材加工销售公司和一个中药材种植专合社,每年就近解决用工近300人,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惠。
闻着药香长大
他跟随父亲经商历经三次惨败
从内江城区驱车前往东兴区石子镇车星村,需要一个多小时车程。自2016年在车星村选址种植枳壳以来,邹方文几乎每天都要往村里跑。
3月28日,邹方文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枳壳基地。眼下天气日渐转暖,三年前种下的枳壳苗已经开始打起了花苞,即将进入花期。但一种叫红蜘蛛的虫子却开始在枳壳叶片上蔓延开来,如不及时除去,会使整株枳壳苗落叶而死。这种虫很小,一般人很难发现,但却逃不过邹方文的眼睛。为此,他把合作社的技术总监王治明叫上,一起研究治虫方案。
邹方文告诉记者,一株枳壳需要四年才挂果,但它一年有四次病害期,一旦除虫不及时,整株苗子就将毁于一旦。所以,一年四季都不敢掉以轻心。
记者了解到,邹方文原是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人。他的爷爷是中医,父亲在他小时候就开始做中药材生意。打从他记事起,家里总是堆满各种中药材。从小生活在药香萦绕的环境里,邹方文对中药材充满感情。
上世纪90年代,十几岁的邹方文就开始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涉足中药材生意,主要靠倒买倒卖赚差价。在那个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一单生意能不能赚钱,很多时候要凭经验和运气。他清楚地记得,父子俩第一次遭受重挫,是因为听人说,广东某地对夏枯草需求量大,他们便拿出全部积蓄收购了几十吨夏枯草。结果,由于全国各地商贩跟风,等他们的夏枯草运到广东时,市场已经完全饱和,几十吨夏枯草只能倾倒路边。这一单生意,父子俩亏了近200万元,几乎是血本无归。
第一次生意失败后,父子俩并没有气馁,借了钱,重振旗鼓,不出几年便还清了债务。生意红火的时候,父子俩创办的药业公司,在内江范围内拥有100多家分店。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2003年和2009年,他们又分别遭遇两次大的重创,最多时亏损达600多万元。为了还债,他们挥泪卖掉了亲手创办的公司,但仍无法填补亏空,300多万元的巨债,压得父子俩喘不过气。
“当时想跳楼的心都有了!”邹方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脸上一副凝重的表情,沉默了良久。
背负巨债出走
为“取经”卧底中药材市场当小工
2009年,身负300多万元巨债,邹文方决定凭自己的能力去闯一闯。
那个时候,邹文方身无分文,连生活费都要靠爷爷和亲朋好友接济。为了学习中药材生意经,他放下身段,到内江及周边省市各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当小工。
做小工,事多又杂。每天店里进进出出的药材几十吨,什么时候货到了,邹方文就什么时候去搬货。从早上7点市场开市,到下午5点收摊,进货、出货、搬货……邹方文忙得水都顾不上喝。
两年多的小工生涯,起早贪黑,十分辛苦。但邹方文觉得这是他过去几十年来,最有意义的一段人生经历。这段时间,他接触了大量的中药材,结交了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商,也跟着他们学到不少中药材生意经。比如,什么药材适合做粗加工利润高,什么产地的什么药材品质最好,在哪里需求最旺,他全部摸得门儿清。在那里学到的知识,大大拓展了邹方文的眼界,使他再次燃起了创业热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1年,邹方文凭借自己对天麻市场供求关系的准确判断,拿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200多万元,低价囤积天麻上百吨。几个月后,市场价回升,进价二三十元一公斤的天麻,价格回升到100多元一公斤。这一单出手后,邹方文净赚1000多万元,不仅彻底还清了债务,也积累了他单独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
返乡二次创业
他要让万亩荒山变“金山”
汲取前几次经商失败的教训,邹方文对中药材市场做了进一步研判。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他意识到,单靠传统的倒买倒卖很难再获得稳定发展。在一次交易中,他发现,经过粗加工的药材,比没有加工过的身价要高不少,于是决定创办自己的药材加工厂。
2013年,邹方文积极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在东兴区同福镇石缸村选址,和父亲一起创建了一家药业公司,以中药材加工、销售为主。2014年,公司正式投产,当年便实现生产总值达3000万元,上交利税200余万元,解决用工近80人。近几年,随着中药材市场不断升温,公司年产值稳中有升,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体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2016年5月,邹方文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子镇车星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枳壳。经过近三年的精心培育,如今,初现雏形。走进今日车星村,漫山遍野的枳壳,一眼望不到边际。
看着长势喜人的枳壳苗,邹方文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枳壳是一种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作物,丰产期每亩鲜果产量可达1万公斤左右,亩均创收能够达到两万元以上。
邹方文初步估算,今年枳壳基地就可以采集到部分枳实用于药材加工,预计可收益200万元。虽然这和投入相距甚远,不过他更看重的是将来,“到丰产期,3000多亩枳壳,保守估计年产值上千万元,行情好的话,上亿元也不是没可能。”
种枳壳,一年四季都要除草、打药、施肥,基地常雇工人达四五十人,高峰时可达百余人,每年基地劳务费支出达百余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刘仁英已经60多岁,她告诉记者,村里引进枳壳产业,她也多了收入来源,每个月在基地打工一二十天,可以挣上千元。
除了土地流转金和劳务费,当地村民还能参与效益分红。邹方文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19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基地盈利之后,将按比例拿出一部分利润分给这些村民。
“在我们种枳壳前,这里大部分都是荒山,当地村民除了外出打工,没有别的收入渠道。”邹方文指着如今的枳壳基地告诉记者,等这3000亩枳壳产生效益后,未来他还要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不但自己种,还要带动当地农民参与进来,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专人管护+空地出租”的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的目标是一万亩。”站在基地制高点俯瞰四周,看着一列列枳壳迎风摇曳,邹方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