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马越武艺会馆-通备拳第六代掌门人-马贤达之子马越创办马氏通备|马贤达|马越武艺会馆-通备拳第六代掌门人-马贤达之子马越创办

联系资料

马越武艺会馆-通备拳第六代掌门人-马贤达之子马越创办
所在地区:
陕西省 西安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9-*******
传真号码:
029-*******
联 系 人:
Yong助理
移动电话:
1338*******
电子邮箱:
***97696@qq.com***

马氏通备拳百年发展路见证历史

发布于:2013年08月02日 来源:www.fuhai360.com
[摘要]2011年5月在西安由父亲马贤达(中国武术前三位武术专家之一,国家十大武术名教授,国家武术最高段位-九段)正式授予,马氏通备武艺,马贤达-系-第六代掌门人为全球学员开始教学了
甘肃的马凤图家族,是很独特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江湖世界”。
上世纪20年代初,随着这个家族落户甘肃,“马氏通备武学”亦随之盛行于此,乃至西北,直至今时。
90多年,三代人,始终以一种“独立之精神”致力于“德先于力”的武学传播……
“通备武学的天下”
75岁的马令达从兰州市体育中心退休十多年来,还在习武打拳,也还在教学生。和以前做武术教练时相比,只不过他练拳的地盘小了,教的学生少了。
习武者,多有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江湖规矩,就简单一个称呼而言,马令达的学生们是不叫他“马老师”的,而称其为“三老师”。“三老师”的叫法缘于马令达在弟兄中排行老三。他的大哥叫马颖达,二哥马贤达,四弟马明达。他们四兄弟就是武术界人人皆知的“马氏四杰”,而他们的父亲就是当代著名武术大家马凤图先生——“马氏通备武学”的创立者。
这两年,59岁的阎顺义以业余队带队的身份多次参加了各类武术比赛。“去年我带的队就在传统项目——通备拳的比赛中获得了一项第一名。”阎顺义也是出自“马氏通备武学”门下的弟子,现在他还在七里河大桥下组织着一个通备拳习武点。“就是一群好通备拳的人在一起切磋而已。重要的是‘三老师’常过去做指导。”
阎顺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大老师”马颖达为师学“”的,之前他是学兰州地方拳的。
“我自小身体弱,母亲就让我跟随她单位一位习武的同事练武,不过通过我家的邻居认识‘大老师’后我就转投通备拳门下。”在邻居家,阎顺义给马颖达磕了个头,行了正式拜师仪式。
“在我的印象中,‘文革’之前兰州地区只流行兰州地方拳和通备拳两种武术流派,其他的都打不进来。不过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整个兰州城里几乎都是学通备的,那个热火劲真是少见。”在阎顺义看来,“马氏通备武学”在兰州“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现在‘马氏通备武学’弟子达到10万人之众的基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至于自己为何“改门换派”,阎顺义的解释是“自己看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高低”。
在武侠的世界里,“改门换派者”总是遭到江湖人士不齿,恰如金庸《笑傲江湖》中出身武术世家的林平之,尽管为报灭门之仇投岳不群的华山派门下,但他此举终究还是成了江湖人耻笑的把柄,也是他至死不能洗刷的一个耻辱。
阎顺义没有这样的顾虑。自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的那一次选择是“明智之举”。
“大老师生前曾给我说过他听说的这样一件事,说是有一次兰州当地在武术界都很有名的几位兰州地方拳武家,集体投帖拜马凤图先生为师。”
推算起来,阎顺义所说的马氏通备武学盛极一时的时代,恰是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热播的前后。“马氏四杰”的“二老师”马贤达是这部电影的首席武术指导。马贤达的侄子、马令达之子马廉颇记得二伯父说过,《少林寺》中,于海演的是“李连杰”的那个和尚师傅,他在片中耍的那套螳螂拳少了“通备劲”,后来由二伯父的弟子张克俭从“身形上”做了指导,使其“身法带劲”。
兰州人习惯将通备武学称作“马家拳”。不管是曾任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的马贤达,还是远在广州的马明达,还有在兰州的马令达,以至去世的马颖达,江湖上驰名的“马家拳”说的就是他们。


变换的江湖旗帜
《甘肃通史》载,甘肃民风尚武,自秦汉启。《汉书·地理志》对此有经典描述:“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还有具体形象的,如李广“世世受射”。
“甘肃地区少数民族杂居,汉族的居住区北有匈奴,南有氐、羌,自战国以来,汉匈、汉羌之间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匈奴和羌人都英勇好战,生活在矛盾和冲突中的汉族,也只得勇武。”写过多部关注“西部江湖社会”武侠小说的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步升,这样解释甘肃民风缘何尚武。
至民国年间,武风盛行的西北地区,战事依旧多,同时多起来的就是刀客。在官路上、驼道上,在豪门大宅的门楼下,经常可以看见留着“死毛头”、身穿灯笼状黑衣黑裤的精壮汉子。他们就是刀客。
“刀客也就是民间武术人士,湘军西征后遣散的兵士成为刀客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多以看家护院或开镖局等为谋生手段。武林中最出名的刀客就是‘十大野鬼’,后来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在西北的主要发动者。在那样的乱世中,和刀客一样多起来的,还有民间武术团体,如哥老会等会党。据说甘肃哥老会大约是在同治年间传入的,山堂林立的哥老会会众曾达到数千人。”马步升说,无论刀客还是哥老会,他们身上有多重角色,所以,他们的面目不是很“清晰”。
“近代甘肃,比较纯粹的武术技艺和文化传承是以西迁的马凤图家族为主要代表的。”马步升说,特别是在刀客、哥老会彻底消失的上世纪50年代,甘肃武术界的活动,当以马氏家族的“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播为主。据有关方面记载,解放以来,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武术互动的主要是“马家拳”和马门弟子。
马凤图随军入甘
在那一次著名的燕王扫北的征途中,马氏家族从金陵迁到沧州。几百年后的1925年,马氏家族的翘楚——马凤图随冯玉祥的东北军进了甘肃。
“我的家族是回族,元、明、清三代祖辈一直做武将,所以,家族有习武之风。”马氏家族第五代马廉颇说。他现在是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的教授。就在来兰的前两天,马廉颇还为粤港两地的大学生进行了一场武术教学。马廉颇在7岁时就获得了甘肃省武术比赛少年男子组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三项第一名。
马廉颇的爷爷马凤图先生也差不多是从5岁左右开始习武的。起初马凤图是跟随爷爷马捷元、父亲马化堂、舅舅吴懋堂学习劈挂、八极等家传武术。12岁的时候拜黄林彪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法。
“通备拳是传统武术拳种的一种,也称通备劈挂拳,早在明代即流行于民间。清末武师潘文学首先在湖北盐山等地传播。同治年间由他的弟子李云标传黄林彪,由其传入京津地区。宣统二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列通备拳为主要科目之一,传播于华北地区。通备拳在新中国成立后,遂被列为竞赛项目,现已遍及全国。”马廉颇如数家珍地介绍了通备拳法的历史。
一直以来在武术界,马凤图先生创立的“马氏通备武学”被视为是对通备拳系的一种完善和开拓。这门独具特色的武学体系结合了河北的劈挂、八极与东北地区的翻子、戳脚、螳螂九手等传统武艺以及闽浙皖等南方各省市的棍、陆合大枪和双手刀法等诸种武艺。
而马凤图在江湖上声名鹊起,和当年冯玉祥的部队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的让敌军闻风丧胆的“破风八刀”不无关系。因为他就是“破风八刀”的缔造者。而更早些的1920年,马凤图带领弟弟马英图和长子马广达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时就创立了白刃战术研究室。马英图和马广达都在冯玉祥部的“大刀队”。
“我大伯马广达当时是29路军大刀队的军官,1933年长城喜峰口战役中,他在与日本鬼子的厮杀中不幸受重伤而牺牲。大伯他们当时在战场上和日本鬼子拼杀的那把大刀重4斤多,需双手执握,这刀比日本刀结实,日本刀一碰它就断了。”马廉颇清楚地记得,在马广达牺牲30多年后,年已古稀的马凤图写了一首纪念儿子的《马公广达赞》。“我们不知道爷爷当时写这首诗作时的心情,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一直留在他的心头。”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身为军人的马广达的选择;保家护国,杀敌御寇是身为“马氏通备武学”传人的马广达的选择。
“我们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学问。以武养心,养的就是一股浩然正气。”马廉颇说爷爷马凤图一直倡导“通备武学”,而通备二字则表示着文通武备之意。
教了一辈子学生的马令达,遇到过天资聪颖的学生,也碰到过资质愚拙的,不过,他最痛恨的是“半途而废的”。对他这个出身武术世家的习武者而言,中国武术神圣而伟大,那种半途而废的举动就是对武术这门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江湖夜雨十年灯
195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友人在天津观看了一场“对决”。这是一场在马颖达、兄弟间进行的“短兵相接”。
“那是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当时我二哥马贤达代表华北地区,而我大哥马颖达代表我们西北地区,他们俩进行的是中国击剑对决,最后,我大哥赢了。”马令达说,“中国击剑也就是短兵。”眼下,马令达正在为10月份兰州举行的一场短兵比赛而忙碌着。
短兵,作为中国传统短兵器的综合,是刀剑鞭锏的综合,是中国古代传递下来的武术项目。早在上世纪初期,短兵就是官方国术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但遗憾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短兵“消失”了。
从消失到恢复,马令达体味了这个过程的漫长,即使在短兵“消失”的时代,马令达没有让它在自己手中“消失”,他自己练,还教学生练。现在,马令达家中还有一副短兵。两年前在香港参加的短兵比赛中,代表甘肃的就是马令达免费教出的业余选手。
马令达说,和短兵不一样,为中国枪法、棍、剑、鞭综合体的长兵至今仍旧处于消失状态中。
在长兵消失几十年后,马令达在香港却不可思议地碰到了“长兵”。
2009年,马令达率领学生去香港参加国际武术比赛,一个晚上,他正和香港武协的一位负责人在房间里聊天时,进来一个手拿“长家伙”的,此人是从加拿大来的,此刻他是专门向香港武协的那位负责人来送礼的,礼物就是他手中的那个“长家伙”。遗憾的是,那位负责人却不知此物为何物且有何用。殊不知一旁的马令达却看着此物两眼放光,太熟悉了,小时候习武时曾无数次玩过这样的器物,于是他顺手接过来并“动”了一下,就这一动,却让那位送礼者兴奋不已,像找到了知音,此人立即决定将礼物转赠马令达。现在,那个被马令达叫做“长兵”的近2米长的“长家伙”就藏于他家。“至少一段时间里,它将会无用兵之处。”指着长兵,马令达实话实说。
现在,马令达想的是,像短兵一样,长兵也能早日“回归”,不过,包括马廉颇在内,马令达他们都很清楚,要让中国传统武术真正回归,还有很多很多事要去做,而仅他们的力量是不足为道的,所以现在,多的时候,他们能做的也就是慨叹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