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校园文化建设:古蔺县石屏民族中学打造彝族特色学校纪实

发布于:2014年07月07日 来源:www.fuhai360.com
[摘要]石屏民族中学地处泸州市两大彝族集居区之一的石屏乡腹地,有在校生8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近400人,是泸州市唯一的彝汉双语学校和艺术实践及民族运动会运动员培训基地。当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剧烈冲击本地彝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导致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减和消失时,大山深处的石屏民族中学,却散发着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

石屏民族中学地处泸州市两大彝族集居区之一的石屏乡腹地,有在校生8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近400人,是泸州市唯一的彝汉双语学校和艺术实践及民族运动会运动员培训基地。当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剧烈冲击本地彝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导致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减和消失时,大山深处的石屏民族中学,却散发着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

彝族特色文化溢满校园

四季盛开的花丛,簇拥着一位捧书阅读的清纯彝家少女,她翱翔于知识的天空,为美好的未来辛勤“拾穗”,这就是迈进校园映入眼帘的雕像——彝女拾穗。踏过橛叶形小道来到彝文化长廊,四组浮雕从彝族起源娓娓道来,跨越漫长的历史长河,最终落脚于当地彝族现实生活——农耕工具、太阳历法、鹰虎图腾、漆器习俗、跳菜音乐、改土归流、奢王义举,这些历史的印迹,让人对这个古称“聂苏” 的民族,在悠悠历史进程中,与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战天斗地,以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辛勤劳动,为开发西南,共同创造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过的卓越贡献肃然起敬。登上旗台回望,校园西边风景独好:三块巨石撑起一面半月大锅,锅中烹煮牛头,似有香味漫溢之势,这是彝家人迎接尊贵客人的最高礼节——锅庄迎客,细细欣赏,原来这个造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其实是一个个花苔,苔中生长着学生和老师采集而来的彝族崇拜植物,每逢彝族佳节或重大庆典,师生们围绕“锅庄”翩翩起舞,伴随熊熊燃烧的火把,各兄弟民族的友谊在情景交融中不断升华。“教室布置、走廊装饰、教师办公室和各种功能房都融入彝文化元素,小到一草一木的栽种,大到楼房的建造装修,都不忘彝族风情的再现,连校园音乐的播放,也选择了适当的彝族歌曲,从形到声,有机渗入彝文化精髓,在浓郁的氛围中增进各民族彼此的认同感,提高民族同胞自尊感,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民族教育平台,这是为民族特色内涵建设迈进的‘奠基工程’。”学校负责人王鑫说。

彝族课程开发勃勃生机

受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本地区民族同化现象严重,导至彝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日趋消亡。开发彝族校本课程,是“留根”的有效途径。

彝语课程开发,让校园内外彝语交流耳熟能详。“彝族是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彝语的常用字有八百多个,拼读系统由十个元音和四十三个辅音组成,拼读方式与发音方法多与汉语拼音相似,书写比汉语简单,因此易读易写易学,但在我们开彝语课之前,当地几千彝族同胞,只有少数几位年长者会说,可都不会写,彝语在这个地区的消亡指日可待”,彝语老师沙玛里呷介绍。编写彝语教材,将彝语课程进入课表,专人授课,采用专门的考评系统促进教学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加强课程开发和运行管理,激励所有教师先学先说,引导全校学生齐学乐说,每期开展师生彝语拼写和演讲大赛,不断掀起彝语说写高潮,发挥“小手牵大手”作用,学生教家长,形成了彝语学习的“反哺”现象,让这些优美的彝族文化来于民间又回到民间。如今,校园彝语热由校内燃烧到校外,村头巷尾各族群众都在“秀”彝语。

彝族艺术课程开发,让当地濒临消失的彝族艺术换发出勃勃生机。走进课堂,你会惊讶的发现:音乐老师将彝族歌曲记谱教唱,休育教师在传授摔跤骑射技巧,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在土织麻布上穿针引线;课外各类兴趣小组,有的为把原生态歌舞搬上舞台而反复演练,有的在压加场上汗流浃背,有的正忙于彝家手工制作。“发动广大教师积极挖掘整理彝族传统的精华艺术,将研究成果《彝族花灯小调》、《骑射抛压练习》、《桷腾编织技艺》等融入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成为彝族艺术校课程必修课;将正在探索的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兴趣小组大胆尝试,列为选修课,持续开发彝族艺术校本课程。学校还创立了校刊《彝乡拾穗》,选登有关理论文章,刊载教师研究成果及师生作品、活动剪影等,成为师生共创共用的校本教材。”负责此项工作的教师刘叶介绍。

彝族活动课程开发,构建宏扬彝文化的平台。古蔺县一年一度的彝族文化暨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同胞们最浓重的文化盛宴,均由学校承办。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学年举办一次校园彝族文化节,每学期进行一次彝族校本课程学习竞赛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与彝族同胞们的互动交流,每学月举行一次“师生彝文化论坛”,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彝族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活动中,魅力无穷的彝文化,润物无声的让人从认知到认同,从赞叹到传承。

彝族健身操彰显艺术魅力

“每天上午10点10分,是古蔺县石屏民族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始时间。音乐响起,孩子们扭动着身体,但跳的却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广播体操,而是由学校最新推出的‘彝族健身操’。说是跳操,感觉更像是彝族特色舞蹈”。为改进传统的课间操,学校汇集师生智慧,并邀请当地一些彝族同胞和花灯表演者前来传授经验,经过反复编排,一套融彝族音乐、舞蹈和健身体操为一体的全新课间操终于出炉:整套操历时40分钟,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以个人为中心,呈360度进行健身舞蹈;第二节以年级为单位,学生变阵形成一个小小的彝族“锅庄”;第三节则以全校为单位,构成一个场面宏大的“大锅庄”。随着变化多端的队形,和着彝族音乐,孩子们时而走“三十二个跳菜”,时而牵手演绎“大体舞”,时而低呤稿秧小调,时而大呼彝家号子。每当此时,师生共舞同乐,不时还有校外彝族同胞加入其中,操场成为一个大舞台,气势恢弘,气氛融洽。据介绍,以前每天的课间操,不管如何强调,学生不是懒洋洋的不愿运动,就是缺少应有的精气神,效果始终不理想;现在则迥然不同,学生们认为,由于注重了同学间的互动与配合,不再让个体机械地单独表演,感觉很好玩,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会再站着不动,翩翩起舞的同时,领略到了彝族艺术的魅力,增强了对这个能歌善舞民族的热爱。“我们还要不断编排更新内容,让‘彝族健身操’永保活力,成为全校师生课间神往的健身方式”,擅长彝族舞蹈的沙玛里呷老师对此信心十足。

彝族人才培养实现多方共赢

 “我们招骋的推销员,精通企业特色文化,既能说会道,又能歌善舞,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业务尖子,更重要的是招得进留得住,这完全得益于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古蔺县奢王府酒业销售部负责人谈到不断攀升的销售业绩时兴奋不已。奢王府酒业具有彝家传统生产工艺,但由于人才奇缺,用彝文化经营企业的理念不能成行,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瓶颈。面对企业专业人才紧缺,彝族学生升学无望等实际,学校、企业与泸职院三方开展合作:奢王府酒业从少数民族落榜生中选送部分自愿者到泸职院学习,费用由企业支付,应企业之须,学院采用跨专业的菜单式培训,学制和学历与同届学生一样,学成后,按协议回企业工作,工作期间还可以自由参加国家各类招考。企业解决了用人难题,学校圆了部分落榜生读书致富梦,高校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服务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虽然不能升学,但还能继续免费深造,不仅学到了就业本领,带动家庭致富,还能将彝乡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已经就业的学生们高兴的说。谈到三方合作,当地教育和劳务部门认为,探索到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办学之路,收到了多羸的效果,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100余名师生在县民运会中夺冠,学校彝族舞蹈《兹玛格尼》参加市文艺汇演获二等奖,《彝族花灯》多次参加县内巡演。建设彝族特色文化,营造舒适温馨的育人环境,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搭建起了同学间沟通和交流平台。我们深信,石屏民族中学这束深山彝乡玫瑰,将会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