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老校园拆迁改造之“殇”

发布于:2015年04月06日 来源:www.fuhai360.com
[摘要]“老八舍”曾走出了著名作家方方以及陈文新、易中天等一批文化界学者、名人,并留下了他们的许多足迹和故事。1978年的9月,武汉大学迎来了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们带着曾陪伴他们“上山下乡”的简单行李住进了桂园一舍。其中,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的易中天被分在了一楼的一间寝室。在人们记忆中,桂园曾有一个图书阅览室,当时31岁的易中天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自习。被称为凤凰卫视“名嘴”的窦文涛也曾住过桂园六舍三楼。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老校园拆迁改造之“殇”

  时隔5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学院张玉钧教授始终忘不了自己难堪的一幕:毕业20年的同学从世界各地纷纷返校聚会,作为东道主的他,本想领着同窗们在校园内寻访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那些陈迹。但遗憾的是,20年校园的巨大变迁,连张玉钧自己都无法找到从前的影子

  不单是张玉钧遇到这样的尴尬。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局促、低矮的校园也在大兴土木的新校区建设或拆迁改造进程中,被现代化的高楼、黑黝黝的柏油路悄然替换,写满一代代学子青春记忆的老校园、老建筑正在机器巨大的作业声中慢慢消失,成了一种文字的追忆。

  是什么促使老校园、老建筑加速消亡?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文化价值取向?经年之后,走向五湖四海的学子再见母校,还能否找回往昔的记忆?

  校园拆迁:没有钉子户,只有伤逝者

  对于一所学校、一个怀想青春的学子来说,每一栋校园老建筑的背后就是一个学校的发展史、一部个人的青春史。

网友小洁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20年前曾就读的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早已改名,并搬迁到了别处。现在,连留影纪念都成了一种奢望。如今的小学校园再也唤不起我一丝记忆。

  无独有偶。小洁曾就读的绍兴第二中学,如今也已改成了稽山中学,记忆中的石碑、荷塘,以及校园木头房内的音乐教室早已没了影踪……

  一轮又一轮的校园拆迁改造,正在成为中国无数校园一首首悲壮的挽歌。

  坐落于武汉大学桂园路的“老八舍”,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及改革开放后的8栋学生宿舍。曾轰动文坛的《女大学生宿舍》就诞生在被拆除的桂园五舍。这栋宿舍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文科学生寝室,其中包括恢复高考后的首批77级和78级中文系学生。然而,2012年暑期,随着武汉大学校舍改造工程的推进,“老八舍”在一代代青年学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哀怨声中,终结了她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

  “老八舍”曾走出了著名作家方方以及陈文新、易中天等一批文化界学者、名人,并留下了他们的许多足迹和故事。  1978年的9月,武汉大学迎来了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他们带着曾陪伴他们“上山下乡”的简单行李住进了桂园一舍。其中,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的易中天被分在了一楼的一间寝室。在人们记忆中,桂园曾有一个图书阅览室,当时31岁的易中天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自习。被称为凤凰卫视“名嘴”的窦文涛也曾住过桂园六舍三楼。

2012年暑期,当记者前往武汉大学时,曾经的“老八舍”已成一片瓦砾,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平整土地,建造新的学生宿舍。据现场工程人员介绍,这些学生宿舍楼建成年代已久,陈旧和简陋的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学校决定拆除,进行现代化的扩建和改造。

  对于冰冷的工程机械而言,拆一栋老楼就如同炸药开山掘石般寻常。但是,对于一所学校、一个怀想青春的学子来说,每一栋校园老建筑的背后,就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一部个人的青春史

  “桂园的宿舍楼,虽然年代最久的不过半世纪,但它们见证了武大不同时期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武大标志性建筑物。”年近七旬的武汉大学档案馆徐正榜教授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他就住进桂园,无论是求学生涯,还是留校任教,都曾居于此。桂园的前身是武大桃园,相对比较偏,以至在他读书时,桂园有“西伯利亚”之称,学子们到最近的南一教学楼上课,至少要走20分钟。改革开放后,随着紧邻桂园的“教三”大楼建成,桂园便一夜之间热闹起来,成为武大中心之一。直至拆除前,在学子们眼中,这种影响力仍在——学校许多重大活动如果离开桂园,就不能称其为大活动。

  韶光飞去,期待记忆永恒。听说自己曾住过的“老八舍”将要拆除,《女大学生宿舍》的作者喻杉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

  在网络空间里,对于沉淀了浓厚文化味的“老八舍”,更多的学生则是以伤感的文字,诉说着远去的记忆。然而,在“适合做梦和写诗”的校园里,没有强拆者,也没有钉子户,只有伤逝者对于老建筑轰然倒地的追忆和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