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校园文化建设三大专业机构校园景观雕塑多功能教室学学校VI

联系资料

成都不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公司主页:
暂无
电话号码:
028-*******
传真号码:
028-*******
联 系 人:
廖老师
移动电话:
1330*******
电子邮箱:
***anwenhua@163.com***

校园文化建设:我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亮点纷呈

发布于:2015年07月24日 来源:www.fuhai360.com
[摘要]电子科技大学坚持“四化”目标,实现学生“三高”就业。一是注重就业市场拓展与研究,确保“高就业率”。

电子科技大学坚持“四化”目标,实现学生“三高”就业。一是注重就业市场拓展与研究,确保“高就业率”。注重就业市场拓展。2014年暑假全校60人次分9大片区、26个城市调研拓展人才机构及用人单位205家,充分掌握市场动向与反馈;2014年寒假创新实施“寒冬就业双促行”活动,组织25人次走访51名学生家庭,调研拓展20家生源地人才机构的40余家企业。注重就业规律研究。2014年以《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创新引导方法研究》为题,申报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以《基于数据挖掘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应用研究》为题,成功申报学校教育大数据基金项目;出版《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就业价值的指导研究。二是强化学生就业引领与指导,彰显“高就业质量”。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2014年制定就业指导人员系列培养方案,联合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初级班)”。强化就业价值引领。创新引领形式,招聘季前举行首届“就业重点单位宣介对接会”。构建特色就业指导体系。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学院开设《行业环境解析》等专业特色课程,打造“就业服务月”品牌活动,打造图书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阅览专区。实施创业促进就业。配备资深导师和专业服务团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企业家讲坛、公益创业大赛等活动,构建“金字塔式”教育模式;与政府及产业园区合作,联合公司成立资金池人民币1亿元的“E天使战略合投基金”,开展企业孵化。三是创新人性化求职服务与体验,实现“高满意度”。丰富信息化服务途径。升级改版就业网站,使学生通过“个性化定制”变信息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发挥微平台优势,通过微信微博微社区,开设“朋辈导师”“我是就业明星”栏目,实现就业经验分享交流,通过校园社交APP“面聊”第一时间发布大型招聘会信息。咨询派遣服务人性化。实行网上预约新形式,工作日晚上及周末全天固定值班咨询;简化手续,开展毕业派遣“一站式”服务。聚焦重点群体,健全帮扶体系。开展“一对一”个体辅导、“工科女生生涯论坛”“求职加油站”等各类求职指导活动,寒暑假连线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和生源地人才机构,跟踪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借助区位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一是优势互补,助力“中国创造”走向世界。与成都企业合作,使得具有成都特色的“熊猫地铁”、低地板有轨电车、电动物流货运车、电动公交车等成果转换成实际产品。设计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列车头型76个、中国地铁车辆头型及车内界面方案52个,内燃机车车头造型、涂装及人机系统设计方案6个。多个方案已在多国得以实施并部分投入使用。二是深度合作,开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格局。结合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承办成都市2015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参与“成都创客空间联盟”等多项创新实践活动。校地共建“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组织参与创业项目路演10余个,吸引意向投资超2.4亿元;启动“交大创客”等多项活动及“青年e+”创业工场等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资源统筹,实现校区、城区、园区有机结合。利用校内外资源,致力把犀浦校区打造成“环交大知识经济圈”,把九里校区周边区域打造成“环交大智慧产业城”。“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创新大厦”于2014年底交付使用,逐步成为对轨道交通领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创业园区。

西南财经大学积极打造文科高校创新创业“升级版”。一是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沐阳光、滋雨露、避风暴”。改革人才培养,在全校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大讨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建好导师队伍,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政府部门专家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完善创业课程,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二是升级创新创业文化,让学生“勇敢想、大胆玩、不畏艰”。培育“玩中创”文化,让学生在玩中感知创业魅力、体验创业乐趣,最终玩出名堂。培育“宽容失败”文化,让创业者充分预见可能的坎坷,经得起失败,容得下挫折,体验成长、收获成功。培育“实干创业”文化,通过多种方式,提倡“实干创业”文化,鼓励在实践中闯新路、创新业。三是升级创新创业服务,让学生“用其智、享其果、圆其梦”。破解资金难题,学校首期投入1000万元、校友出资1亿元分别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吸引行业企业、校友及社会捐赠,并加强与各类投资基金合作。建设创业平台,在原学生实验超市、学生广告实验公司等基础上,形成“一圃一园两基地”的新型创业实践平台,为在校生、校友、兄弟高校师生等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公益服务。协同推进落实,加强创新创业工作指导,营造创新创业浓郁氛围;各二级单位主动作为,协作推进;校创新创业中心以新思维、新机制积极寻求更多外部支持。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构建就业工作整体联运机制。一是产学对接,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三个对接”紧扣社会需求。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一起研究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需求,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及科研团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三引三进”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引进企业设备5500万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建立了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学生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接受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提高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接产业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积极跟踪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满足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岗位开发,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近五年,约30%的制造类毕业生,就职于航天、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重要岗位。二是立德树人,精心培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导师领航助力学生成长。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由校领导、中干、教授担任的班级导师,发挥“引路人”作用,“一对一”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参与开拓就业市场。素质工程打造学生品牌。实施“和谐校园”“文明修身”“素质拓展”“心理阳光”“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六项工程,开展企业精英讲座、毕业生典型报告会、创业巡讲等活动,形成“作风优良、身心健康、技能过硬、实践创新”学生品牌。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借助省市政府在校设立的德阳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德阳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大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500亩的“四川工程产学研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吸引一批企业、科研院所进驻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3000平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承接并开展“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是“两服务一反馈”,构建整体联动机制。全面服务学生。开展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四化”就业创业指导,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与企业共同研究教学改革,系部主任、书记亲自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全员投入、重心下移、靠前服务”。个性服务企业。“要想就业好,多往企业跑,专业大家搞”,学校在东、中、西部省份建成5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区域就业区,与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结成稳定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继开展中国二重锻压班、东方汽轮机核电焊接班、成都公交集团汽修班、京东方科技电子班等“订单教育”。科学反馈教学。与社会调查机构合作,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跟踪调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考核标准,促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成都创业青年,助推地方经济发展2013年,学院组建“成都创业学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合力打造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院务会”管理体制。“理事会”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龙头企业及部份高校共同构成,下设 “院务会”,设立院长、副院长,其中一位副院长为企业代表,确保“企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二是创新功能布局。构建“三区一平台”,规划出“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和“综合服务平台”,分别实现对创业青年的“教育功能”“孵化功能”“发展功能”和“服务功能”。“创业教育区”针对在校生推进“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覆盖在校生10600人;针对社会青年、创业师资和入驻学生企业,实施“菜单式”项目制小班和创业素质拓展,目前“菜单式”小班已开26 班共1010人,“对外创业教育服务小班(含创业师资培训)”9期共计301人;2014年起启动“创业公益巡讲”活动,已为11所大中专院校举办20场创业公益巡讲。“创业孵化区”已入驻来自四川大学等15所高校的学生创业企业30家。2014年,孵化区学生企业实现产值2670万,园区总产值6200万,近三年新创造就业岗位723个。入驻学生企业可免一年场地费、物管费及水电费;可免费享受基本办公设备,包括办公桌椅和电脑一台;可免费享受人力资源管理、会务、公司注册、工商税务、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一年到期后可优先入驻“成长型企业区”;学生企业成员每人免费享受1次英国引进的RTC 人才测评,团队每年免费获得2次企业管理诊断;免费获得园区一名以上企业导师指导,每年接受导师不低于40学时的创业辅导;企业免费参与产品众筹、项目路演等活动及在创业博览汇进行项目展示机会。“成长型企业区”入驻企业每年向学校提供不少于40课时的免费创业教育课程;全年提供2名以上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每年免费指导孵化校内外学生创业公司3个以上;向学院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指导服务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入驻企业每年承办创业项目制小班至少一期,每期服务学生不低于30 名。入驻企业每年提供“外包订单”或“创业项目”,指导并交付入驻学生创业完成。“综合服务平台”一是着眼于承担学生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二是为入驻企业(包括成长型企业)提供公益性的增值服务,包括:免费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务、公司注册、工商税务、政策咨询等服务;承担外联功能,在合作中捕捉、整合、引入成熟项目;引入“天虎云商”等政府平台,集中展示园区企业的产品、成果,并整合园区资源;协助初创企业对外谈判,提升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组织专家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经营诊断、特质测评及一对一专家辅导。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探索新路径,培育农业创客。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机构设置,落实123运行机制。即一把手工程,制度、场地两保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学院院长担任创新创业领导小组组长,院长牵头的“高职院校‘创客’孵化机制研究与实践”获批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考评机制。纳入目标责任制,作为干部考核内容;2015年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求每周汇报,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励。创新创业经费单独预算。2014年共使用资金134.66万元,直接发放给学生的创业补贴达到54.5万元。单独成立创业中心,实现人财物三到位。设专职人员2人,外聘专家服务团14人。2015年成立创客中心,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月,中心下设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行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二是强化课程建设,细化创业教育,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人才培养方案孕育创业能力。开设38学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必修课,开设《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与创业起步》,并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体系助推创业能力。2007年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创业理论和实训课程,同时进行本土化探索,初步形成面向涉农专业的聚焦式创业教育课程和面向全体专业的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3年自主开发的精品开放课程获全国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学院。目前,学院初步搭建了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认知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扶持体系的“四维一体”创业教育体系。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创业能力。举办36期SYB大学生创业培训,9期大学生KAB创业培训,4期大北农SET创业培训;承办省首届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连续4年引进“阳光导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项目“猕猴桃果园园主实验班”。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强化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13年在彭州市葛仙山镇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60余亩),扩大创业孵化中心。孵化中心共有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规划面积3.6万平方米。2013年12月孵化中心获批首批“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下一步拟建2000亩左右的的大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猪产业学院,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成都农业职教集团成员四川旺达集团合作共建“旺达猪产业学院”,培养创业型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集团总经理担任专业学院院长。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材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建设,教学任务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全程指导与监控,集成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